一是事前打好“预防针”。针对办证过程中的高危区设置预防机制,通过开展廉政教育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公证服务对象等各界人士开展行风监督评议等方式,强化公证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。
二是事中用好“显微镜”。根据司法部下发的公证执业“五不准”要求,严格规范办证行为,在综合运用人证识别系统的同时,通过认真审查、实地调查、部门协查、联网筛查等手段,对公证当事人身份进行甄别。
三是事后用好“体检仪”。建立健全公证质量监督检查机制,深入推进律师公证行业“双随机一公开”专项执法检查,坚持每年开展2次例行督察,加大公证质量监管力度。
今年以来,全区共计审查出6起隐瞒继承人、3起不实陈述婚姻状况,2起携带假证明材料,1起携假身份骗取公证书的行为。由于风险防控的措施得当,近5年来没有出现一例错证、假证和因其他问题被投诉的案件,确保了公证质量,维护了公证公信力。